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步转向中大型电子技术业,但在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也以其敏锐的适应力、灵活的调整和超高的弹性,不断进行转型、转向、转变结构、转变经营区域(积极向海外开拓),提高效率,仍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台湾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活力。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和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每一企业都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确定自己的策略。从总体来看,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策略主要是:
1、合理化策略。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通过调整、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应变力和竞争力。合理化策略的实质,在于把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看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和持续不断的进程。他们认为,管理的潜力是永远存在的,改进管理、开发管理资源也永无止境,因而每一时期都面临着如何发掘自身的问题和潜力,通过点点滴滴的改进和重大开拓创新,突破经营瓶颈,走出新的天地。
2、国际化策略。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大多数中小企业从创业伊始就置身于世界大市场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寻求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角逐争雄,并且在相当时期内,成为台湾出口的主导力量。近年来,随着大企业的崛起,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又纷纷移师海外,在海外投资建厂。台湾中小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3、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对于变化快、品种多、个性化突出的多样需求来说,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强的适应力,因而台湾中小企业,强调研制具有特色的产品,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而这类产品,极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方向,也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4、网络化策略。台湾中小企业间存在密切联系又富弹性的产业网络,这是发展集体效能的有效组织形式。经由行销网、技术网、人才网、资讯网、供应网、融资渠道网的连结,进行管理的专业分工,以有力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网络化,通过与国际产业网络的连结,即使是小企业,也可以取得世界范围内有关产品、技术和商情的信息情报,并可通过网络进行产品展示和营销活动,从而大大节省费用,降低成本,并降低规模差距的影响,使中小企业专心致志地发挥自己小而精、小而专的优势。
台湾中小企业育成政策与创新育成中心在此不可不提。
创业育成中心制度始建于五十年代末期的美国,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通过优惠的补助措施,促使大学院所利用其现有资源,对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协助,以推动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建于1996年7月,目前共有28家,其中,由大专院校成立的育成中心25家。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创业都需经过艰难历程,不仅要解决技术、资金、人才、经营、资讯等一系列问题,还要承担风险。越是研发型、科技型企业,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但由于研发型、科技型企业的创业会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因而应予以支持和推动。目前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培育的重点,主要是能带动经济持续成长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如资讯电子、电脑网络技术、生化技术、高级材料、精密机械等。
创新育成中心,是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台湾的做法是,在给予经费补助和支持下,利用学校现有的土地、建筑物、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对进入育成中心的中小企业,予以技术指导,同时进行经营层面的指导和人才培训。进入育成中心的企业得到多方面指导和服务,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成长。同时,也可促进学校把科研成果及时转让给新企业,促进产学的合作。
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1、台湾设置了专业的中小企业银行,同时还有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多的合作金库,其次则为一般商业银行。2、设置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当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面临贷款困难时,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可以提供信用的补偿,使其顺利取得贷款。3、建立了民间互助保证制度,即通过中小企业之间互助合作、分摊风险的方式,提高其信用等级,以使中小企业在缺乏抵押品的情况下,仍可取得银行贷款,从而减少对民间高利贷的依赖。4、中小企业开发公司。中小企业开发公司是“政府”财务融通辅导体系中,以投资方式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资金,中小企业开发公司除投资资金外,还引进许多技术及其他融资渠道,不仅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并具有改善中小企业素质的功效,因而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开发公司的设立。5、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补助。